周梦真 2015级中文一班 20151141119
我记得初中的时候看过一部电影《诺丁山》。故事就发生在英国伦敦西部的诺丁山。这部电影就是我对英国最早的印象:节奏缓慢,整个基调平和淡素,这呈现出了英国人对休闲的审美情趣。因而,英国给我最初的印象就是它是一个“宁静而又优雅的国家”。
从小到大,我身在应试教育典范的山东省,根本没有太多的空闲时间玩出旅游度假。对于外面的世界,我充满了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上了大学,有了时间,我定下了一年去一个国家的计划。机缘巧合,英国成为了旅途的第一站。
14个小时的颠簸、还没有适应的时差和庞大的行李,抵达英国机场时,我们已经身心疲惫。但当脚踏在地上的那一刻,觉得一切都值得了。都说旅途的疲惫会消磨你对一个地方的喜爱,我倒觉得这是你为了去体验另一种文化而必须付出的。脚所在的土地已经属于另一个国度,所呼吸的空气也不在再有北京雾霾的味道。英国,真的到了我的眼前。
周一到周四每天都要上课,说是上课,倒不如说是在与英国的老师在一起体验英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一起聚焦世界热点并交流意见。两个老师各有特色,教学方式也与中国的大学老师有很大的区别。讨论英国脱欧、英国特色传统、“保护蛋宝宝”大作战……没有固定的答案,不受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在这里真正是用发散性思维来思考问题。印象最深的就是“保护蛋宝宝”大作战。在限定时间内利用有限的工具材料制作出一个容器,确保鸡蛋从3楼摔下不会摔破。我们小组的三个人,每人都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我们把这些建议整合起来。在制作中齐心协力,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是对于激动人心的过程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保护蛋宝宝”行动)
第一个星期的周五,助教们带我们去了伦敦。当伦敦眼、塔桥、大英博物馆这些在小学英语课本插图中的建筑真的出现在眼前时。我想起了“梦想照进现实”这句话。一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这些建筑的名字就耳熟能详,没想到自己现在距离它们是如此之近。伦敦眼算是伦敦的地标之一,我远远地观望也能感受到它传来的浪漫的气息。在大英博物馆逗留的时间最长,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来细细观赏古代世界的伟大和奇妙。在北京的时候去过很多次国博,但是大英博物馆给我的感觉跟国博是完全不同的。大英博物馆更像是万花筒,容纳万千,拥有世界各地古代的文物,展现出了古代世界的完貌。
(浪漫的伦敦眼)
(我在模仿大英博物馆中的展品)
在短短的周末期间我们走过了许多地方,伦敦、温莎城堡、剑桥大学、莎士比亚小镇、巨石阵……在旅行途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发生在剑桥大学。当时好不容易找到了徐志摩的石碑,我恋恋不舍,不肯离去。突然听到身后国外的导游在为游客们介绍这块石碑的来由。他在读“徐志摩”这三个字的时候,读音很别扭,我脱口而出:“His name is XuZhimo。”说完之后,导游对我说:“Thank you,you know Chinese is so difficult. Xu is a great poet.”当时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一种莫名的民族自豪感贯穿全身。“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徐志摩为剑桥留下了最美的诗句,也为后世留下了最美的剑桥。
(在剑桥校园中刻有徐志摩诗句的石碑)
这次的交流活动也让我结识了许多朋友,他们不再只是学校里的学长学姐、碰见时的点头之交。我们真正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在国外收获的友情显得弥足珍贵。
(给同行的师姐准备生日惊喜)
(在河岸的酒吧点一杯果酒)
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给我的整个暑假生活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在有时候还时常想起在牛津的点滴,无论是早起晨练路过的公园,还是看过的第一场露天话剧,又或者是好喝的水果酒,这都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会永远你记得,2016年的夏天,在牛津,和你们,共同看世界的另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