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美国哈佛大学暑期学校201507】美国之旅
来源:
日期:2016-09-29
作者:
编辑:蔡晨青

荣珊 新闻传播学院

得知自己能去美国后都是期待,十几个小时的航行也没觉得是煎熬。15天的美国之旅确实对得起我的期待。期间妈妈总喊我要多拍游客照,我却觉得美好的记忆都是要留在心里的。

 

波士顿——亲切

第一站,也是待得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记忆最多的地方,更是学到最多的地方。MIT的宿舍,第一天抱怨没有空调电扇热死人,现在才觉得是睡得最好的地方。宿舍到处都设置公共区域,大家可以一起看电视,一起吃饭,一起讨论。男女混住,浴室卫生间公用,开始很不能接受,到后来也运用的“得心应手”。食物是大家最不能接受的,为此大家各种尝试——换不同店、去超市买冷藏的饭、买泡面,回国后居然还怀念起在MIT学生中心第一天早上吃的咸死人的肉卷。

每天穿过MIT的主楼,在过一条马路,右转直走,再到马路对面坐地铁——路线已熟记。昏暗闷热的地铁,连续刷二十个人的地铁钱的莫妮卡,红红一篇的哈佛站。如果说MIT是个喜欢玩高科技的年轻小伙,那哈佛一定是个沉稳的中年男子——为什么不是老头?因为他还是充满活力啊,草地上各种颜色的椅子,踢足球的学生,生物系楼前打排球的学生,坐在草地上玩游戏的我们,不都让这里活力满满吗?

一周的课程,我不敢说自己的英语水平或领导力水平确实有了提高,却学到了这之外的东西。莫妮卡每天精力充沛,小小的身体蕴含着无尽的能量。我问她你为什么总是这么有活力,她说因为自己对各种事情都充满了期待。对比自己每天早上离不开床,然后离不开手机的生活,发现人和人的差距也许就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每天不同的教授、博士后、能力极强的大咖来给我们上课,但他们丝毫没有架子,永远微笑谦逊,享受自己向别人讲述的过程。谦虚使人进步真的没错,自己急需学会保持谦逊的态度。

再说波士顿的气候,天蓝的要命,却没有热得难受。没有很拥挤的街道,没有高到看不见头的楼,没有饕餮大餐,一切都适可而止的样子。值得一提的是在博物馆里,满头白发的老人会驻足于展品前认真读介绍,了解展品背后的历史,反观国内博物馆里走马观花的游人,觉得很是惭愧,不愿了解自己的历史的人又怎么能走得更长远呢?

 

总之最喜欢的就是这里。

纽黑文——只记住了耶稣

耶鲁一游对他们城堡似的图书馆印象深刻,各种教学楼、宿舍楼也都是一副“我是城堡”的样子。

最最留在心里的是在艺术博物馆里看到的一副耶稣画像:头戴荆棘的耶稣满脸是血,眼中满是悲伤。不知什么原因,看到这幅画,尤其是看着画中耶稣的双眼,我也十分难过,不得不惊叹于画家的技法与饱含于画中的感情。

纽约——遥远

仅一天的纽约之行并不能对他做出什么全面评价,“遥远”是他给我的第一感受。楼多,车多,中国人也多,自己瞬间就有了“沦为”旅游团的不适感。华尔街西装革履的人,第五大道五十几街满眼的高端奢侈品品牌,路两旁与《穿prada的女魔头》中马琳达的家极为相似的房子,NBC的彩色灯牌,一闪而过的时报广场,都让人觉得纽约繁华而又遥不可及。见到了真女神,吃了号称美国最好吃的蛋糕LADYM,小费真贵。

 

华盛顿——庄严

国会大厦,最高法院,白宫,林肯纪念堂,华盛顿纪念碑,古战场——华盛顿作为美国的首都,更多地扮演历史文化的承载的角色。国会大厦通往国会图书馆的门口立着在MIT同样随处可见的免洗洗手液,真的是方便又健康。大热天父母都推着婴儿车带孩子在古战场游览,历史教育真是从小抓起。去了高速公路旁的超市才知道什么叫“super market”,衣服、家具、电器、首饰、食品、日用品、化妆品应有尽有,很遗憾没逛完。

当然忘不了人满为患的中餐自助餐厅,忘不了达美乐披萨和荒郊野外的麦当劳。还有假期真的放假的威廉玛丽学院,本该好好游览,却输给了骄阳,早早上车。大到找不着北的奥特莱斯,效率并不高的华盛顿机场,昂贵的行李托运费……

忘不了一路上渐渐熟悉的小伙伴,三个山西老乡在飞机上咽着口水聊面食,小公主魔性的笑声,尧尧背着小相机喊累,“被骗”的查尔斯河上蔡老师惊艳变身,瑞瑞剪刀石头布百战百胜,和邱韵颖,陈铭这对好基友一起吃了号称美国最好吃的蛋糕……

20岁去了埃及,21岁来了美国,二字打头的年纪满是故事和经历。爷爷说明年去欧洲吧!如果可以的话,为什么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