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齐亚静

  【职称(职务)】讲师

  【学历(学位)】博士

  【主讲课程】

  主体班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解读、少先队发展历程及工作启示、共青团改革的深化与实践;

  研究生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的重要论述、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专业主修文献导读

  【研究方向】儿童思想政治启蒙、少先队工作、儿童心理与教育、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等

 

  【学术背景】 

  2002年9月-2006年6月,河北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2006年9月-2009年6月,河北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2009年9月-2014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14年7月-2018年3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少年儿童研究所 

  2018年4月至今,中央团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青少年工作系)

 

  【荣誉奖励】

  2017年,荣获“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2019年,论文《建队70年<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的发展历程与逻辑》荣获第十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 

   

  【主要课题】 

  1.主持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少先队辅导员政治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编号:KT2021401431)(2021年)。 

  2.主持中央团校2019年度重点攻关课题“少年儿童思想政治启蒙路径研究”(编号:666150103)(2019年)。 

  3.主持2018年度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立项课题“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特征与职业心理健康”(课题批准号:2018B07)。 

  4.主持2017年度学校青年教师学术创新项目“北京市低保家庭儿童的孤独感研究”(编号:189110143)。 

  5.参与北京市民政局委托项目“北京市农村留守儿童及城乡困境儿童生活现状调研”(2016-2017)。 

  6.参与北京市民政局委托项目“北京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督导项目”(2016-2017)。 

  7.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部青年课题“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能动性:基本特征、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编号:EBA150369)。 

 

  【科研成果】 

  专著:

  1.董奇主编:《知心育人:适合每位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小学版)》(参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  

  2.董奇主编:《知心育人:适合每位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中学版)》(参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  

  3.伍新春、程亚华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参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4.苑立新主编:《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儿童校外生活状况》(参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论文:

  1.齐亚静、张欣欣:《少先队活动的基本现状及提升策略》,《中国校外教育》2021年第6期。

  2.齐亚静、张月:《新时代少先队辅导员政治素质培训研究》,《少年儿童研究》2021年第6期。 

  3.齐亚静:《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 扎实推进少年儿童党史教育》,《北京青年工作研究》2021年第6期。 

  4.伍新春、齐亚静:《职业心理健康视角下教师工作资源的分类及其启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5.齐亚静、王晓丽、伍新春:《教师专业发展能动性及影响因素:基于工作特征的探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年第4期。 

  6.齐亚静、王昕瓅:《少先队辅导员职业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对策》,《少年儿童研究》2020年第8期。 

  7.齐亚静、王丽娟:《在研究与实践中建设模块,创新培训——中央团校对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培训的探索》,《辅导员》2020年第1期。 

  8.齐亚静:《北京市低保家庭高孤独感儿童生活和社会融入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19年第6期。 

  9.齐亚静、张倩:《<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的发展历程与逻辑》,《少年儿童研究》2019年第11期。 

  10.伍新春、齐亚静、臧伟伟:《中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特点与差异表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11.齐亚静、伍新春:《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拓展脉络》,《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12.王晓丽、齐亚静、姚建欣:《乡村教师教学自主权对专业发展能动性的影响:工作投入的中介作用》,《中国特殊教育》2018年第11期。 

  13.齐亚静、童小军:《北京市低保家庭儿童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7年第12期。 

  14.齐亚静、伍新春、胡博:《教师工作要求的分类——基于对职业倦怠和工作投入的影响研究》,《教育研究》2016年第2期。 

  15.齐亚静、伍新春:《中小学教师工作重塑问卷的编制》,《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年第4期。 

  16.齐亚静、伍新春、王晓丽:《中小学教师工作重塑与工作投入的交叉滞后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年第5期。 

  17.齐亚静、童小军:《北京中学生对儿童虐待认知的定性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16年第3期。 

  18.王晓丽、齐亚静、张莉:《我国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现状及建议》,《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年第2期。 

  19.伍新春、齐亚静、余蓉蓉等:《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进一步修订》,《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年第5期。

  20.齐亚静、伍新春、胡博:《中国内地与香港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特征》,《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年第4期。 

  21.齐亚静、伍新春:《影响灾区教师职业倦怠和工作投入的工作特征因素:跨时间的比较》,《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年第2期。 

  22.伍新春、齐亚静、吴亮等:《中小学教师工作特征问卷的编制》,《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第1期。 

  23.齐亚静、刘惠军:《关系评价对助人行为的影响:自尊的中介和调节作用》,《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第5期。 

  24.蒋雅丽、齐亚静:《文理科大学生性格因素差异对职业发展的影响研究》,《消费导刊》2009年第5期。 

  25.齐亚静、龙和:《从心理发展角度浅析研究生就业焦虑》,《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26.齐亚静、蒋雅丽:《人际关系评价对大学生自尊的影响》,《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22期。 

 

  【电子邮箱】:qibe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