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30年中青记忆”系列报道之三
来源:新闻中心
日期:2008-12-23
作者:冯竞贤
编辑:xiaolong

史柏年:岗位变动见证学校发展

采写/记者 冯竞贤

史柏年老师1978年考上华东师范大学,1982年大学毕业后来我校工作。曾担任社工系系主任、研究生处处长,现任北京市青少年生命教育基地主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秘书长、教育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险学会理事、中国劳动学会劳动科学教学分会常务理事,硕士生导师。
   
30年来,老师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研究方向和领域几经变化,校内职务也几多变动。他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变化。

初进学校从事陌生领域的研究

改革开放的春风融化了我国冰冻已久的教育事业。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许多学校得以恢复办学;1978年恢复高考,一大批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们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中央团校此时也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得以恢复办学,下乡锻炼的老师们重新拾起粉笔,对团地县委书记们的培训也逐渐恢复。身为上海人的史柏年老师也在1978年结束了在黑龙江的十年下乡经历,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华东师范大学政教系,并在大学毕业后来到中央团校任教。

“那时候学校只有一幢教学楼,没有行政楼,老师们在教学楼里办公,学生公寓也只有两幢。现在学校里的这些高楼都是90年代以后建起来的。”老师回忆起他当年刚进学校时的校园环境,“当时的校园比现在要大,西三环路靠我们学校的那半边种满了果树。”

初进学校,由于经济教研室的人员已满,老师便被安排从事党建党史方面的教学研究。面对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领域,老师通过刻苦努力的自学,大量阅读相关书籍,参加一些党校的短期培训,不仅能够游刃有余地给学生上课,而且积累了深厚的历史学知识,为他后来在社会工作领域内的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从社会工作领域转向研究生教育

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等教育停止办学,改革开放之后,对人才需求的加大与高等教育人才缺乏的矛盾,以及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需求和高等教育单位总量少、建设慢的矛盾开始显现出来。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我国正规学历教育开始发展。同时,为了应对青年工作的发展需要,应对广大团干部转业对技能知识的需求,中央团校也迈出了正规学历教育的第一步。

1983年,中央团校开始尝试开办大专班,招收通过推荐考核的在职、在岗共青团干部。838485大专班的开办,给学校带来了很好的影响,它不仅给社会输送了大批有才干、有知识的共青团干部,其中还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的人才,同时也为后来的本科办学积累了经验。这段时间,史老师为大专班的同学们授课,此后,又先后在夜大函授大学、图书馆等部门工作。

198512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在中央团校的基础上成立了,并于次年招收了第一届本科生。“当时,学校只有思想政治教育一个专业,200多名学生和不到100人的师资队伍,来参加轮训的团干部每批也只有200人左右。到了1993年,原来少儿工作系的原班人马转向社会工作,成立了社会工作与管理系。法律系也于同年建立。”史老师介绍道。

作为社会工作与管理系的“元老”,老师在社会工作专业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学校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开创和发展是分不开的。当时,国内对社会工作缺乏了解和认识,全国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也仅有四、五家,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我校开办了内地第一个社会工作与管理系,老师和其他老师一起,开始了对社会工作领域新的探索。由于我们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开办的时间较早,而且社会工作的师资队伍比较整齐,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如今,“社会工作”已经成了我校的招牌专业,老师个人也成为了该领域的专家。

2003年,我校获得研究生学位授予权,使得学校的办学层次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史老师担任了研究生处首任处长,亲历了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五年来,学校已经从最初的两个硕士学位专业点增长为八个。

从社工理论研究转向实务研究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任务。我校北京市青少年生命教育基地的建成,是学校在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对于史老师来说,担任基地主任也是他从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迈向实务领域的一个新起点。

1997年开始,老师便着手于“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实务研究,他深入打工子弟学校,与孩子们交流、沟通,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并带领学生走进学校,开展学校社工的相关工作。

目前,老师牵头整合首都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两个学校的相关资源,在3个打工子弟学校开展“和睦家园”的社会工作实务活动。同时,他还组织了包括中华女子学院、劳动关系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在内的6所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老师,在7所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中开展名为“成长向导”的活动。对一些刚某鞘小⒋τ诿悦N拗车氐拇蚬ぷ拥芴峁┮欢砸坏母ǖ迹米约旱木楹途前镏峁┭I绻し瘛SPAN lang=EN-US>

汶川大地震后,老师作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秘书长,也身先士卒,六入地震灾区,带领10多所高校的师生为10所抗震希望小学提供学校社工服务。受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委托,老师又负责带领近10所高校的资深教师对灾区34个“儿童友好家园”的工作人员进行社会工作、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督导工作。此外,他还参与了灾区死亡学生家长的哀伤辅导和政策宣导方面的工作。

 

老师眼中,30年来,学校既扎实又快速地发展着,不仅应对了青年工作、社会建设的需要,还应对了青年工作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是干部培训类院校成功转型的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