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理论研讨会在我校举办
来源:新闻中心
日期:2022-11-29
作者:科研与智库工作部
编辑:梅轶竹
   新闻中心讯 11月26日,由我校与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共青团与青年工作高端智库联合主办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理论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来自国内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学深学透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展开深入交流研讨。 

  我校党委书记、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执委会主任倪邦文教授致辞并作主旨演讲。倪邦文教授指出,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实现新征程上新的宏伟目标,需要党团结带领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其时间跨度恰逢当代青年成长发展阶段,不仅为当代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空前的机遇,而且为当代青年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一部充满青春气息的报告。我们学习研究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绝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提及青年的内容去理解,而必须从时代背景、战略方位、历史使命、战略目标的高度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青年一代的希望和要求,要从党和人民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接续奋斗的战略高度去紧紧抓住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他希望理论研讨会为构建党的青年工作的话语体系、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的青年化阐释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在主旨发言阶段,倪邦文教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基础》为题发言。他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集中体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两个结合”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备更坚实的思想理论根基和更厚实的历史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球现代化的一种新模式,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运用和实践成果。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季正聚研究员以《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现代化道路、理论和模式的创新和贡献》为题发言。他从历史视角、理论视角和现实视角三个维度,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精神内涵和科学理论,指出实现国家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党的神圣使命,更是对世界现代化道路、理论和模式的创新和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房宁研究员以《新时代中国青年工作的挑战与机遇》为题发言。他从学理角度系统阐述了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变迁过程带给青年群体及青年工作的挑战和机遇,指出当前青年工作要在社会变迁、代际传承、经济发展过程中把握青年群体的特点和规律,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及实践成果,增强党的理论对广大青年的感染力。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学坤以《做好党的青年工作 用好守正创新这把“金钥匙”》为题发言。他指出,守正创新作为“六个必须坚持”之一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凸显了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我们要深刻把握守正创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用守正创新推进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 

  主旨发言结束后,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长忠,党的二十大代表、我校党的青年运动史教研部主任王冬梅,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馆长胡献忠,我校科研与智库工作部主任廉思等四位专家学者聚焦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青年使命、共青团发展等主题进行发言。 

  主论坛由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执委会副主任林江教授主持。 

  本次理论研讨会还设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着力办好团属期刊”“党领导中国青年运动的百年历程和基本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思想的研究阐释”三个分论坛,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年工作院校协会会员单位、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基地以及我校的专家学者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学者们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和时代价值,并结合党领导青年运动的生动实践,剖析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逻辑机理和实践伟力。整个研讨会安排合理紧凑、内容丰富集中、视野开放宽广、交流广泛深入、研讨成果丰硕。 

  据悉,此次研讨会由我校科研与智库工作部、党的青年运动史教研部、中国青年工作院校协会、《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编辑部联合承办。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社等媒体,中国青年工作院校协会会员单位、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基地以及我校师生代表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会。

 (科研与智库工作部供稿 摄影/梅轶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