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把志愿岗站成研究岗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日期:2024-05-23
作者:
编辑:梅轶竹

   五四运动105周年,位于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5号中央团校的中国青年运动历史展览现场观众络绎不绝。“这件毛毯是缴获日军的”“这面旗帜是垦荒队队员保存下来的”……跟随讲解员生动的介绍,大厅里的文物、实物、文献、档案仿佛活了过来,仿佛党领导中国青年的运动史就在眼前。

  2022年5月面向社会开放以来,中国青年运动历史展览已接待来自世界11个国家及港澳地区,全国10余个省、500多个单位、近3万人次的参观。“撰写讲解词是志愿服务,讲解员也是志愿服务岗,但青年教师和同学们都特别珍惜这个机会。”中央团校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馆长胡献忠说,“大家用心用情用力把志愿岗站成了研究岗。”

  面对历史心要热

  中国青年运动历史展览是经党中央批准、由共青团中央主办,全景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青年运动百年历程的专题展览。“布展后期,我们就把讲解词的撰写、讲解队的组建工作提上了日程。”胡献忠说。

  “那时候布展施工还没有结束,没法到现场找灵感,我们就在图书馆九层会议室集中讨论,把展览中的每张图片打印出来,铺在桌子上、地上,一遍遍地学习。”参与了这项工作的中央团校青年教师潘萌依然印象深刻,就这样,对照着一张张打印清样,六易其稿,最终形成了2万余字的讲解稿。

  讲解词有了,还需要有人去讲。“讲解队组建初期,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讲解员主要是从中央团校青年教师当中挑选,同时要对青运史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最初只有4名讲解员,馆长也亲自上阵。”中央团校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副馆长周红说。

  开展前的半个多月时间里,还未竣工的展厅里经常会看到一个人的身影。展览的首位讲解员、中央团校青年教师胡静,每天都会来到现场,在通风机巨大的轰鸣声中,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练习,“因为在这里练习更有现场感”。到了晚上,施工的工人下班,整个展厅就剩她自己,“很空旷,特别是到了半夜的时候会很害怕,我就提高嗓门更加用力地讲,渐渐地我眼前的图片和文物活了,我的心也热了,就不害怕了。”

  展览开放当天,胡静与央视主持人龙洋共同录制“青年大学习”建团百年特别版,全景讲述党领导青年运动的奋斗图景,在广大青年中反响热烈,全网视频播放量达1.2亿次。

  “我们的讲解员要成为研究型讲解员”

  随着观众增多,讲解员的需求也在扩大。每年,档案馆都会面向中央团校教职工和硕士研究生招募讲解员。

  讲解员轮换,讲解质量却不能降低。“每当有新讲解员加入,馆里就会专门举办欢迎会,馆长胡献忠每次都会给大家说,‘我们的场馆要做成研究型场馆,我们的讲解员要成为研究型讲解员’。”学生讲解员、2021级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硕士生苗佳坤回忆。

  起初,有队员对“成为研究型讲解员”没有感觉。一次,在讲解员经验分享会上,学生讲解员、2021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生闫明达分享一件自己经历的“小事”,“有一次讲解中,当我讲到团一大参会代表时,一名观众突然问我,‘同时参加过党的一大和团一大的代表有谁?’当时我的脑海里一片空白,场面很尴尬,感觉很丢人。”

  尴尬的场景让闫明达深刻认识到,仅仅通过熟背讲解词达到讲解“出彩”,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深入的研究。后来,他对参加团一大会议的25名地方团组织代表的年龄、生平、革命生涯等进行一一爬梳,主动研究把问题彻底弄清楚。第二年,闫明达同学被评为中国青年运动历史展览优秀讲解员。

  历史是一本教科书,革命博物馆、党史馆是一所大学校。讲解与教育的“内在联动”,决定了讲解工作不是一项单纯“讲”的工作,更重要在于“解”,能不能向观众“解”清楚、“解”明白,这需要研究的功夫。

  为了帮助讲解员提升对青运史研究的兴趣,胡献忠把展厅作为课堂,多次带着讲解员学习680多幅图片,570多件(套)文物、实物、文献、档案背后的历史。现在,研究青运史已经融入每名讲解员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有的成员把青运史作为课题申报的研究方向、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我们蹚出了一条‘展览出课题,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讲解’,宣教与研究良性互动的有效路径”,周红说道。

  多向参观的观众学习

  开馆两年来,中国青年运动历史展览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观众涵盖了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高校、基层团委的团员青年以及社会各领域青少年等。

  “不同领域的观众在展览参观中常常能找到自己工作的印记、成长的足迹,从而引发共鸣,讲出更多故事。”展览讲解员、中央团校青年教师周文娟说,“有一次我讲到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时候,有一名同志特别激动,站出来就讲青年志愿者是怎么在铁路系统具体展开来的,后来我知道他是在铁路系统工作,就把舞台交给了他,讲了好多铁路青年故事,大家都很感动,我也从他那里学习到了很多”。

  “展览大量采用了绘画、雕塑等艺术化的表达形式。有的观众会从专业角度解读展品,提供新知,拓宽视野。”这一点,刚加入讲解队不久的2023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生许蓝月深有体会,“之前我在讲到《五四运动》创作油画的时候几句话就过了,讲不出太多新意。一次,有位美术系统的观众看到这幅油画感到非常熟悉,就从创作的角度讲了画中乌云、蓝天、枯树等细节的深意,让我感觉到了这幅作品蕴含的意义深远。”现在,每当讲到五四运动,深谙展品历史的许蓝月信心十足,常常妙语连珠。

    (转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3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