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讯 7月18日至20日,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办、我校与陕西省青年联合会共同承办的“未来之桥”中拉青年领导人研修交流营在西安举行。来自伊比利亚美洲青年组织及9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25名青年代表与中国青年代表一道,在十三朝古都开展为期三天的探访之旅。从兵马俑的千年军阵到秦汉馆的文物遗珍,从茯茶镇的非遗体验到总结交流会的思想碰撞,青年们以亲身实践诠释“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的真谛。
第一次到访西安的智利青年西蒙·博里奇·丰特难掩激动:“钟鼓楼、古城墙如此宏伟,远处的高楼却又充满现代气息,这种古今交融太让人兴奋了!”他手中的中式折扇在拉美青年间不断轮转,扇面的汉字与水墨画成为最受欢迎的“文化信物”。
巴西青年道格拉斯·梅拉·费雷拉拥有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中文名字“李道龙”,作为多次到访中国的拉美青年,这次培训交流仍然激发了新的感受。他说:“这里的玉器、陶器和家乡博物馆的展品完全不同,但对文明与繁荣的追求是共通的。”而给自己取了中文名“栾新春”的巴西青年卢安·德·古斯马奥,更是将兵马俑视为“博物馆学启蒙”:“上学时课本里的图片远不及亲眼所见的震撼,这种历史的连续性让我深受触动。”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的互动装置前,拉美青年们频频驻足。来自巴西的卢卡斯·皮亚亚·佩特罗希诺对着立体投影中的秦汉军士抱拳致意,手机相册里已存满数百张照片。“双语解说、光影设计、立体投影……展馆把历史讲活了。”他特别惊叹于“完整的历史进程得以如此清晰地呈现”。
圭亚那青年阿什利·阿丽西娅·亨利的中国初体验彻底颠覆了想象。“原以为人口大国会很拥堵,没想到交通井然有序,基础设施如此完善。”作为中海石油圭亚那有限公司的法律顾问,她在公司资助的文化交流项目中早已听闻中国故事,此次亲眼所见更让她感慨:“传统与现代竟能如此完美融合,屏幕前的印象远不及亲身感受。”
哥伦比亚青年生物多样性保护者埃斯特万·马林·尼古拉斯·昆特罗则从文物中看到了合作契机:“中国和哥伦比亚都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我们应共同制定青年环保议程,在可持续发展、绿色工作等领域携手行动。”他手中的兵马俑文创雪糕尚未融化,已开始规划两国青年生物多样性保护论坛的方案。
泾河新城茯茶镇的氤氲茶香中,一场跨越太平洋的味觉对话正在上演。伊比利亚美洲青年组织古拉斯·加诺萨将茯茶一饮而尽,兴奋地说:“苦后回甘的滋味,像极了家乡的马黛茶!”在茶艺师指导下,他和同伴们学习温杯、醒茶、冲泡,动作虽生涩,眼神却充满专注。
皮影戏体验区传来阵阵欢笑。阿什利·阿丽西娅·亨利在幕后操纵着“三打白骨精”的皮影人偶,丝线翻飞间,她对这项非遗技艺有了新认识:“每个动作都需要精准配合,就像国际合作一样。”而来自伊比利亚美洲青年组织的安东尼·达洛加斯·赫雷斯则对香道产生浓厚兴趣:“香料的层次变化,恰似不同文明的交融过程。”
正如来自哥伦比亚的佩德罗·路易斯·卡斯特兰诺思·巴雷罗在总结交流会上表示,“感谢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感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我们不仅视中国为伙伴,更将其视为实现更繁荣、更有生机未来愿景的重要力量。当团结、和谐与目标指引我们前进的道路时,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可能实现的途径。”
当拉美青年的行李箱装满兵马俑文创、茯茶饼和皮影摆件,他们带走的不仅是文明互鉴的记忆,更是跨越山海的友谊火种。这场以“未来之桥”为名的青春之约,终将在中拉青年的持续接力中,生长为连接两个大陆的文明纽带,为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注入奔涌不息的青春力量。
(国际交流处供稿)
相关报道链接:
1.新华网:特写:从安第斯到秦川,中拉青年兵马俑前话友谊
2.新华网:中拉青年聚西安:感知中华文明共论合作发展
3.中国日报网:From local roots to global solutions
4.中国新闻网:中拉青年走进古都西安 架“未来之桥”跨越文明长河
5.人民网:中拉青年凝聚合力共谋发展
6.陕西省青年联合会:千年古都架新“桥”——中拉青年代表西安共绘命运共同体新卷
7.21世纪英语报:“它们帮我守护冰箱!”外国青年疯狂下单兵马俑文创
8.21世纪英语报:巴西青年逛完中国博物馆感叹:古老的历史仍在被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