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梁鸿教授毕业典礼发言受关注
来源:新闻中心
日期:2013-06-27
作者:梅轶竹
编辑:毛赟美

新闻中心讯(梅轶竹)  6月22日,在2013年毕业典礼上,中文系梁鸿教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她和毕业生们分享了她的经历、经验和人生感悟。发言不仅打动了在场的千余名毕业生,还在网上引发了热议。师生校友们用微博转发、评论等方式表达对发言的认同和聆听后的收获。有网友说:“我能感受到一位充满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渴望分享她的经历、思想,让我们更加清楚自己所处的时代,让我们也独立去思考,该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

梁鸿说,自己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15岁中学毕业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她考上了师范院校成为一名师范生,毕业后到一所乡村小学教书。“我在那里度过了我人生中最孤独的三年,没有所谓的前途、未来和希望。”梁鸿隐约觉得生命不应该停止在那里,但她却不知道它会通往何方。

三年的乡村教师生涯中,除了站在三尺讲台上教书,梁鸿的剩余时间几乎全在读书中度过。直到今天,她回过头去看那三年,仍然觉得她对世界的思考,对自然的敏感都得益于那几年。“它使我深深体会到人类内部精神的丰富和美感。要有充满追求的渴望,哪怕只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重新开始了求学之路,考大专,自修本科,后来又读硕士、博士,最后,来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所有的学校我都毫不犹豫地填报了中文系。因为我喜欢。”她说。

生活稳定的梁鸿并不安于现状。她一直寻找着精神的出口。为了解脱职业的苦闷,2008年,她再次回到了她的家乡梁庄,回到大地内部和生命内部,去寻找源头。

在随后的几年思考与寻访中,梁鸿写出了《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两本书。这是她历时五年通过大量采访、走访10余个城市,以大量的图文资料为基础整理撰写而成的非虚构作品,生动、真实地反映了梁庄当地村民以及梁庄进城务工人员在农村、城市中的生活状态。梁鸿说,在具体的调查和写作中,自己尽最大努力让农民在这个社会发出声音,让人们既能理解农村的生存状态,更要体会到农民真实、矛盾的内在情感,“哀痛和忧伤不是为了倾诉和哭泣,而是为了对抗遗忘。我将永远站在大地的尽头,卑微而又热忱地倾听来自故乡的、大地深处的喃喃低语。”

这两本书为她带来了荣誉、名望、掌声,让她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中国在梁庄》获2010年度“茅盾杯”人民文学奖非虚构作品奖、《亚洲周刊》2010年度非虚构十大好书、新浪2010年度十大好书和《新京报》2010年度文学好书。《出梁庄记》登上了2013年新浪读书3月好书榜榜首,她也凭借此书先后被评为2013年年度散文家、年度青年作家。

然而,对梁鸿自己而言,两本书的写作最重要的是让她“在人生最重要的年龄,有幸做了我最喜欢的事情。”

很多人会问,如何才能坚持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毕业典礼上,梁鸿也就这个问题向毕业生们谈了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要坚持自己喜欢的。要有固定的业余兴趣和爱好。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始终给自己留一点纯粹的、美丽的空间和梦想。二不要被现实所奴役。不要把自己的人生过早定性。不要害怕挫折和灰暗的现实,要勇敢面对。三要对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有清晰的认知。要主动思考,要对我们身处的历史的河流负责,我们都有义务保持它的清澈、畅通和健康。四要有爱。爱家人,爱生活,爱自然,爱我们所处的国家和人民。冷酷、失望、消极、随波逐流都很容易,但“爱”很难,它是一种能力,爱要求包容、理解、成熟、理性,要求保持理想、自我和精神的空间。

最后,她深情地对毕业生们说,希望大家在泥泞人生中摸索之时记得仰望星空,感受星空之美!

梁鸿教授发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