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杜妍:走四川带来的苦与甜
来源:新闻中心
日期:2012-09-26
作者:平璐
编辑:梅轶竹

文 / 记者 平璐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并且热爱生命的人。

                                                            ——罗曼·罗兰

7月的夏天骄阳似火,在成都市内的公交车上,包括杜妍在内的12个年轻人身着长裤、长外套,背着高至头顶的登山包,与车上身穿背心、短裙、夹脚凉拖的都市男女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尴尬的是,此时的他们已经好几天没洗澡了,乘客们都不愿坐在他们身旁。杜妍没敢脱下厚厚的外套,她希望能稍稍捂住自己都不愿多闻的汗味。周围的乘客都以看“奇葩”的目光看着他们。然而,却没人知道这些“奇葩”们刚刚从何而来,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7月14日,在社工学院教师左涛的带队下,社工学院大三学生杜妍和其他十名同学来到了四川。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重灾区进行了为期10天的“全程育人”之“铭记历史灾难,再访灾区重建”的暑期社会工作考察。他们从绵阳走到汶川,途中看到了灾区这几年的变化,感受到地震给这里的人们带来的心灵创伤,也体验了一把“命悬一线”的滋味。

在杜妍的想象中,四川灾区应该是压抑的。4年前的重创也许还无法使灾区人民从灰色的伤痛中活过来。那里的大街小巷应该充满了悲伤的印记,满目疮痍,令人窒息。然而,身处灾区的10天,却让她对灾区重建的感受变得复杂,有欣慰,但欣慰中又夹杂着些震惊。

在清平乡,她仿佛看到了一个世外桃源。新建的抗震小区、别墅与公共设施,大型避难场所;在竹园镇,国家与社会定点援助,小孩子们嬉戏打闹,上市公司办得红红火火,这里已经有了它灾后应有的祥和与安宁。这些新景象着实令杜妍欣慰。她感受到灾后重生,感受到人们从骨子里流露出的坚韧。10天的日子并不算长。但对杜妍来说却很难忘。10天,改变了她为自己设定的人生轨迹,也让她从原先那个忙忙碌碌、好胜争强的女孩转变为内心充满柔情,懂得停下来用心感悟的姑娘。

环境不应成为后退的理由

从北京坐火车出发,经过漫长的26个小时之后,团队到达了他们的社工实践第一站——四川广元。5年前这里并不是重灾区,政府的援建工作也做得很好,但是社工条件却比较艰苦。接待他们的是当地一所希望社工中心的一位联络人。从他那里得知,安排他们住宿的地方当晚断电断水,没有床单,只有棉絮。团队经过协商,最终决定在一个8人间宿舍里,男生睡下铺,女生睡上铺。

虽然条件艰苦,但杜妍还是感到很开心。她说,夜晚宿舍内燃烧起一支支蜡烛,金灿灿的,照亮彼此的面庞,那么温暖、安静,那是她从来没有过的奇特感受。清晨,推开窗,嘉陵江自窗前横贯而下,她像一位诗人,在窗头眺望,心绪随着灵动的江水亦浩浩荡荡,亦静若处子。

在当地的一个只有两户人家的藏民区,调研考察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住在两户藏民的家里。“两个小组想碰个面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杜妍说,“因为他们分别住在两座山上。”

在这个高海拔的山里,杜妍出现了耳鸣、呕吐等症状。9到15摄氏度的气温也是她始料未及的。但她说,藏民们对他们的关心以及队友间的相互扶持让一切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都市里匮乏的人间真情在这里被无限放大,同吃苦、共患难的队友最好地阐释了友谊的真谛。

山里不通自来水,河流也远在山脚下。藏民们平日要走很远的山路去挑水,因此雨水在他们的日常用水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接雨水的盆并没有受到好好的清理。杜妍看到,有苍蝇飘在盆里面,水也很浑浊。起初,从没经历过这些的她感到有些恶心,也很不习惯。但她告诉记者,“既然自己是来体验的,就应该‘入乡随俗’,也只好和大家一样用瓢舀这些雨水来喝。”

她说,有些社工团队的社工在那里一住就是三个多月,期间都很难洗上澡,能用冷水擦擦就已经不错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更是天天如此。“和他们相比,喝雨水也算不上什么了。”

虽然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队员们也会给自己找一些乐子。让杜妍觉得搞笑的是上厕所,她站在“原生态”的厕所里,盯着墙上贴着的使用说明,看了足足有十分钟才知道怎么用。

杜妍说,自己是一个好强的人,其他人可以做的事,她也一定可以完成。退缩与放弃,不是她的性格。

感受生命的脆弱与重生

在去清平乡的路上,他们要经过很长一段盘山路,但那并不是公路,而是由一个个大石块堆成的悬崖,低头便可看到滔滔江水夹杂着泥石咆哮而过,队员们无不感到心惊动魄。她说,想到过去在地震中失去生命的人们,又看到眼前的困难与挑战,对生命的珍惜感也是前所未有的。

在青川观看地震遗址与纪念馆时,一张张灾区照片凸显出生命的脆弱与无助,也将杜妍平时所经历的困难踩在了脚底。在纪念馆的4D影院中,队员体验了一下模拟地震的感觉。当座位开始剧烈震动时,在场的每一个人仿佛也身处四年前的那一天。杜妍说,她能感觉到遇难者在生命之火燃烧殆尽前的无助与恐慌,“如果可以,能多救一个人也好啊,只可惜……”

在灾区,杜妍第一次听到了“震二代”这个新词汇。所谓“震二代”,就是在震中失去了孩子的父母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而再一次生育的孩子。杜妍把这称做灾后重生,灾区人民的顽强精神让她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在前往纪念“5·12”公墓的那天,天空下起了小雨。他们一行撑着伞小心翼翼地走在公墓前方长长的公路上。每走一步,他们想到的都是脚底下掩埋着的人。在这个被称为“万人坑”的地方,“感觉是踏着已故的人们在往前走,那会有一种愧疚感。”杜妍说。公路旁生长着一些野草,浅浅的,在雨中摇摇晃晃,却依旧努力将身子立直。一个个十字架矗立着,是对逝者的尊敬与缅怀,是对生者的警示与激励。登上512级台阶,他们来到墓碑前,收起雨伞,在雨中为逝者献上一束束菊花,杜妍说,在那样庄严而悲伤的环境下,实在是没有撑伞的勇气。杜妍注意到,公墓上有一名逝者的出生日期是“2008年5月8日”,“才刚刚看到这个精彩的世界,还来不及慢慢经历,就……”讲到这里,杜妍有点讲不下去了。

在从汶川回成都的路上,他们走的是号称“汶川生命线”的公路,而这条公路在重建后并不是绝对安全的,杜妍感叹,她是从死神手里逃出来的。她心有余悸地告诉记者,“当时我们的车刚开过去,一个巨大的石头就从山上滚了下来,我们与危险擦身而过。”她告诉男友,“如果这次回不来了,我也绝不后悔。”

杜妍说,这次经历教会她,爱自己,更要懂得爱别人。

停下匆忙的脚步,感受亲人的关爱

除了10天考察带给杜妍的体悟外,杜妍的爸爸、妈妈还有男友给了她莫大的支持。她说,虽然刚开始大家都担心她,但却给了她很大的理解。尤其是杜妍的爸爸,他后来鼓励杜妍说,只有勇敢地去经历,才能成长。

杜妍说,有一天清晨,她的男友给她打电话,没打通,于是给队里所有人打,还是没打通。他紧张地打开电脑,搜索四川有没有什么事故新闻。实际上,因为火车要经常穿过长长的隧道没有信号,所以才上演了这么一出让杜妍“想想就好笑”的事情。

为了感谢男友的支持,杜妍让队友们替自己瞒着男友,硬是放弃了两天后的卧铺,坐了31个小时的硬座提前赶回学校,给正在上自习的男友一个大大的惊喜。

对于友谊,杜妍说,从来没有过十几个人十几天衣食住行全在一起,大家就像一家人。“团队精神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很庆幸,我们可以在一起,而我们,也是经历过考验的,我将铭记一辈子。”

“我以后不会再把事业放在首位了,不会再那么好强,作为女生,就自己而言,情感才是最重要的,我会把亲情、爱情、友情放在首位。”这是杜妍对自己的情感告白。

实践加深专业认同感

每到不同的受灾点,杜妍会有意无意地询问当地的人“社工在你心里是什么样的”。一位大妈告诉她,地震前她不知道什么是社工,但是震后来了一大群人,“他们用行动证明了什么是社工”。在杜妍看来,这是对社会工作最高境界的肯定,也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所在,“因为它让一部分人感受到了温暖。”

参加这次考察前,杜妍和很多人想的一样,认为在大陆社工行业的发展前景并不好,工作辛苦、工资低。她想过考研转专业,想过出国留学或去港台发展,但四川灾区人民的鼓励和对社会工作者真挚的情感让她感到,个人价值的实现不在于身处地方的大小与贫富。正如杜妍的父亲教导她的:“人最不能丢失的就是善良。”这打消了她之前对专业的各种纠结。经过四川之行,她对社工的认同感油然而生。她说,社工这条路,她会一直走下去。

记者相信,杜妍眼神里流露出来的柔情是最真实的。祝愿这个带着黑色眼镜,外表可爱内心强大的女孩能怀揣这份感悟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