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两个文件学习系列之二】王新清:领会精神 抢抓机遇 以协同创新推动教育质量提升
——“建功十二五,喜迎十八大”心得篇之四
来源:新闻中心
日期:2012-05-10
作者:
编辑:万伟伟

    新闻中心讯(万伟伟) 4月27日上午,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王新清在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上,结合参加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的有关情况,作了会议情况介绍、精神传达、文件解读和工作部署。
    3月22日至23日召开的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就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召开的全国性专题会议,是教育系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的再动员,是高教战线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再部署,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出详尽部署,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要求和新举措,对于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刘延东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立足我国现代化建设阶段性特征和国际发展潮流提出的深刻命题,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抓住一切为了学生成长成才这一关键,系统推进,务求实效。一要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二要加快教育教学改革;三要提高高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形成相互支撑、整体提升质量的格局;四要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刘延东强调,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触及深层次矛盾就难见成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克服不敢改、不愿改、不会改的畏难情绪,摒弃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惰性思维,敢于突破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要完善质量评估评价体系,加强分类管理,建设优势学科,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要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加快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鼓励社会参与,推进高校依法民主管理。要坚持开放办学,大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参与中外人文交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刘延东要求,各有关部门各地区要加强统筹领导,落实保障政策措施;各高校要切实履行质量建设主体责任,发挥好各方作用,形成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工作合力。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和发展观,以思维方式、工作重心、工作模式的转变,从思想观念、时间精力、改革举措、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上切实体现全面提高质量的要求,推进高等教育从外延式发展为主到内涵式发展为主的转变,从注重硬指标显性增长向注重软实力内在提升的转变,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以大为主向以强为主转变,从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必须进一步抓好关键环节:一是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二是着力提升协同创新能力,三是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四是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五是着力扩大对外开放;必须进一步提升保障水平:一是落实领导责任,二是构建标准体系,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四是总结推广经验,五是制订行动计划。
    会议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即“高教30条”)、《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即“2011计划”)两个主文件和18个配套文件,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杜占元分别就高教30条和2011计划的主要精神作了说明。上海市教委、南京大学等8个单位作了大会交流发言,其中,南京大学在本科教育中实施的“三三制”个性化培养模式改革、实行三个“百分百”政策、建立专业“准入准出”标准、建设多元化新型课程、设置教学岗教授和副教授等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177所高校提交了书面交流材料,其中包括我校提交的《深入挖掘行业院校潜力,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之路》材料。
    会上,王新清对高教30条逐条作了解读。他说,高教30条突显提高质量这条主线,按照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和要求,明确了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措施。这30条措施从内容上可以分为6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阐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总体要求,包括文件的第1条和第2条,核心内容是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第二部分主要针对当前人才培养标准不够健全、学科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高层次人才培养还不完全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等突出问题,重点阐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政策措施,包括第3条至第11条;第三部分主要针对当前创新力量不成体系、分散重复、效率不高的现状和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等突出问题,重点阐述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政策措施,包括第12条至第18条;第四部分主要针对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重点阐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包括第19条至第25条;第五部分重点阐述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政策措施,包括第26条至第28条;第六部分重点阐述加强条件和经费保障,包括第29条和第30条。
    王新清指出,高教30条突出了7个重点:一是强调人才培养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首要工作;二是提出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大改革;三是提出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四是提出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五是提出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六是提出强化实践育人环节;七是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王新清介绍了2011计划的出台背景和制定过程,对核心内容作了解读,并通报了教育部4个试点项目的开展情况。他指出,2011计划是探索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新平台、探索高校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探索高校体制机制创新的新载体,其核心内容可以用“1148”来概括,即1个根本出发点:国家急需、世界一流,这既是目标和方向,也是标准和条件,旨在引导高校重点研究和解决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1项核心任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其中,人才是根本,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构建4类协同创新模式:大力推进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间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以及文化建设重大需求的4类协同创新模式,形成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作为主要载体,逐步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推进8个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把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重点推进协同创新组织管理体系、人事管理制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考核评价机制、科研组织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和文化环境建设等8个方面的改革,实现高校创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2011计划从今年开始实施,分为培育组建、评审认定、绩效评价三个阶段,每四年一个周期,每年组织一次评审,由协同创新体提出申报,国家按照一定数量和规模,遴选出不同类型的协同创新项目,批准为2011协同创新中心,予以相应支持。目前,2011计划的实施方案正在修订完善中,预计将于近期正式发布。
    王新清指出,此次会议的召开和两个重要文件的出台,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教育部提出的坚持内涵式发展、强化特色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等要求,都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的方向,在这方面学校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成功经验。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学校正面临着来自高校竞争、社会评价、资源分配等多方面的压力与挑战。全校各部门、各院系(中心)要切实增强危机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围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核心任务,对照高教30条,深入思考“三个怎么办”,即本部门该怎么办、相关部门该怎么办、学校该怎么办。
    王新清指出,2011计划的突出特点是坚持全面开放的原则,突破身份限制,突破学科平台,以需求为导向,以任务为牵引,面向各类高校开放,不限定范围,不固化单位,建立多元、开放、动态、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平台,这与“211工程”、“985工程”有较大区别。他指出,从2011年暑期以来,学校一直在进行前期培育工作,先后与西南政法大学、中央编译局、贵州铜仁市建立了校校合作、校所合作、校地合作关系。下一步,一方面,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改革体制机制,把高校协同创新的要求贯彻落实到科研管理与组织、成果形成与应用、资源配置与整合中去;另一方面,要认真研读文件内容,准确把握文件精神,摸清家底,找准优势,盘活资源,瞄向国家、地方、行业等需求,深入思考本部门、本专业应该确定什么样的协同创新方向,能够构建哪种协同创新模式,可以与哪些力量组建协同创新体,从而为学校全方位参与2011计划培育项目、抢占先机、奠定基础。
    王新清强调,必须以协同创新引领学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必须树立开放心态,打破封闭格局,增强合作意识,切实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加强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加强不同资源要素的聚集整合。通过协同,提升人才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科的创造能力,提升科研成果的创新水平,从而产生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形成一批优质创新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