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打造一个幸福向上的集体——记我校2008年“师德先进集体”公共管理系
来源:新闻中心
日期:2009-01-13
作者:沈旭文
编辑:xiaolong

/记者 沈旭文

 

2008年对于公共管理系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作为一个建系6年的年轻的教学部门,公共管理系被评为我校2008年唯一的“师德先进集体”。在这份金灿灿的荣誉背后,公管系捧出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全系教师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国内外重要科研项目;教师科研成果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奖和中国行政管理科学成果奖;多名老师先后获得首都劳动奖章、北京高校师德先进个人、团中央机关新世纪杰出青年和优秀青年、团中央及学校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学生“我最喜爱的老师”等多项荣誉;2004届、2006届、2007届政治学与行政学班先后被评为学校“优良学风班”;2004届学生团支部获得了“北京市优秀团支部”称号;2008届学生团支部则被评为北京市“五四”红旗团支部……

回首公管系6年里走过的道路,究竟是什么让这个集体实现了飞速发展,这个以“和谐上进的幸福团队”为组织建设目标的集体又是如何践行自己理念的呢?

内涵发展提供幸福土壤

幸福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必定源于一个坚实的基础。而公管系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恰恰提供了这样的基础。对于一个教学系来说,年轻意味着积极探索的勇气,意味着大力创新的动力,但更意味着发展道路的选择,选择走怎样的发展道路将对整个系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建系6年来,公管系没有像许多人猜测的那样,忙着扩大规模,增设专业,提高办学层次,而是选择了一条以内涵式发展为突出特点的办学之路。

从系主任到普通教师,大家全都在严格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的前提下,在认真调查和分析时代发展趋势、社会人才需求和学校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本系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在建系之初的2003年,公管系经过缜密评估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目标,并将学生的培养规格定位于“厚积薄发的研究型精英人才”。有了明确的目标,公管系雷厉风行地采取一系列措施,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原有专业必修课裁撤50%的基础上,增加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学说史、宪法学、法律思想史等一批社会学科基础课以及高等数学、调查分析等工具性基础课。同时为了配合课堂教学,公管系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起读书活动。目前,这项已经坚持了6年的读书活动,影响力已经扩展到了全校几乎所有院系,成为了学校学风建设的品牌项目。

到了2008年,公管系又敏锐察觉到了5年来国内外形势、专业师资与学生基本素质的动态变化,对原有的办学思路进行了相应调整,将人才培养规格提升为“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型精英人才和应用型专门人才”,“开始从侧重学术化的教育”向“学术与应用兼顾,以学为主的教育”的转型之路。架设政治学、行政学和管理学三个新的课程模块、开设领导力开发系列课程、启动学术导师制与职业导师制……这些全新的教学探索,为学生提供了更为清晰的培养通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公管系的努力已初见成效,全系办学特色日益突出,学科优势开始显现。短短几年间,公管系就在政治哲学、政党政治学、人力资源管理和行政改革等专业方向上开始拥有周枫等一批高水平教师,并诞生了一些优秀的科研成果。而由李秀峰老师主持开设的大学生领导力相关课程,也有望成为国内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特色项目。

人人参与培育幸福之树

一个幸福的团队要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幸福,这就需要团队的每个成员都真正融入团队之中,使每个成员都有参与感。公共管理系在组织建设的过程中也格外强调教师全体参与的制度和文化建设。公管系致力于打造一个学习型组织。

一个学习型组织,着重强调所有成员共同参与解决组织问题,着重培养成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建系以来,对于新推出的每一项人才培养工作,公管系都抱着严谨的学术态度,以课题研究的形式让全系教师共同参与,严格论证,达成共识,逐步推进。

每一次全系教师例会,除了日常的工作布置安排外,都要开成学术交流会和系发展建设研讨会。从人才培养模式到某门课的教学方法改革、从学生实习实践到教学管理流程化研究,从部门组织文化建设到管理机制研究等,都要采取科研课题的方式进行专门论证,反复研讨,形成共识并加以实施。

研讨专业学科建设

近年来,公管系根据本系发展建设实际和每个教师的特长,设计了十多个对公共管理系发展有重大意义的课题,并根据每个教师的特长进行“认领”,进行专题研究。在解释这一举措的优势时,系主任李秀峰老师用了三个关键词:决策科学性、全局意识与共治。这样的严密论证,首先可以加强公管系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其次还能促使教师自觉研究教育规律,培养系内事务管理的全局观念,最重要的是在系里营造一种“发展公管系人人有责,公管系发展有我一份”的良好氛围,实现系发展建设共议共治的局面。

目前多项课题已经或即将完成,而李秀峰老师的办公桌上,一摞厚厚的研究成果报告,浸透了公管系老师们的汗水,更彰显着老师们能力的提升。

共同发展开出幸福之花

在公管系建设幸福团队的奋斗之路上,幸福绝非一个遥远的感召,而是一个完全可以实现的愿景,人人都能找到实现自我发展的途径与机会,人人都能从院系发展和自我发展中获得成就感,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幸福。

在“育人为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的旗帜下,公管系以各种方式营造坦诚、踏实、交流、宽松的环境和氛围,为教师们的自身发展提供便利,同时着眼于教师未来的发展,不对教师提出不符合其自身成长规律的要求。

针对系内教师“一小(年纪比较小)一高(大部分博士毕业,素质比较高,有发展潜力)一少(教学科研经验比较少)”的实际情况,公管系在业务上开展老教师“传帮带”、教学科研经验交流、青年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等活动,让年轻教师能够站稳讲台,找准科研发展方向。

中韩大学生行政改革研讨会

面对国内学界普遍存在的一种功利主义浮躁风气,公管系有针对性地向全体老师发出了“治学踏实勿躁”的号召。尤其是对于一批有着极强学术潜力的青年教师,公管系更是明确提出了“踏踏实实再读十年书,静下心来再做十年学问”的要求。因此,系里并不要求老师们开设过多的课程,而是在自己已开设课程上,深入钻研,不断提高课程质量,力求每堂课都讲成精品课。同时,公管系也明确要求老师们不要为了评职称而大量生产“学术垃圾”,论文必须在扎实积累的前提下尽力提高学术层次。所谓“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

在给老师提出要求的同时,公管系也精心为老师们打造最好的教学治学环境。为此,公管系的教务工作者提出了“服务以教师为本”的理念。公管系的不少老师评价系教务员张永梅老师为“全校最好的教务员”。冯静颖博士是一位来到公管系不久的年轻教师,老师对细节一丝不苟的工作方式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每天一早,老师会提前把教师办公室的空调开好,让老师一来学校就感到很温暖,而下班前又会仔细检查所有办公室,直到确认所有电器都已关好才离开。为了及时将一些重要事务告知老师们,老师还特地申请了飞信……”这一切在老师看来,是一种表象之下的内核——真正的服务意识与责任心!

纷繁的人际关系被人们视为现代社会侵蚀幸福感的最大毒药。而公管系着力营造的就是一种宽松、简单、和谐、温暖的人际关系。用周枫老师的话说,“大家所想的只是为着这个系办得更好出力,没有附加别的东西,大家互相间的关心也不是例行公事、表面文章,而是真真切切的。在这一点上,系里的领导尤其如此。”这样的氛围里,老师们心情是舒畅的,而压力也大为减轻。对此,孙广厦老师有一句精辟的评价:“公管系有着互相欣赏的文化,却没有互相拆台的文化。”

长期坚持举办的“国家政策论坛”

此外,公管系还积极派遣教师参加了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行政学教学研究会、人力资源管理学会等学术团体在哈尔滨、南昌、武汉、广州等地举办的国内大型学术研讨会,并有多名教师应邀赴美国、马来西亚、韩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学术访问。而公管系为了培育大家的幸福感,这学期还专门请来声乐教师,为老教授声乐,每周的训练成了老师们唱响幸福的平台……

培育英才收获幸福之果

在积极鼓励支持教师在学术科研上自主发展的同时,公管系提出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三全”教育理念,激励督促教师在师生交流上担负起自己的职责。

目前公管系师生读书活动已成为学校学风建设的品牌项目,本学期新推出的职业导师辅导论坛也获得良好的反响。师生一起做课题研究,更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获得参与科研的机会,有的还形成科研成果在重要刊物发表。这些举措为加强学生的学术基础,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每年的“智慧星火”活动中,公管系的人均参赛作品数都位于全校前列。同学自发组织的学术讨论更是成为公管系一道独特的风景。此外,老师们还配合相关部门,及时、妥善地处理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了学生的稳定。

坚持6年的“读书活动”

系里也大力开展了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宣传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成才观,教师们也通过多方努力,积极推荐学生就业,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目前公管系毕业生在考研、就业等方面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每年的考研率、考公务员成功率比较高。

由于厚实的基础,公管系的不少毕业生实现了“厚积薄发”,在毕业数年后,还有不少人在工作岗位上考取研究生。2004届公管系毕业生中研究生比例已达50%以上。全体老师的汗水没有白洒,毕业生用他们离开母校后的出色表现,让老师们收获了幸福的果实

 

在科学发展观思维的启迪下,公管系多管齐下,用默默积累、人人参与、共同发展绘制出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幸福图景。虽然年轻的公管系仍然面临着众多的挑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继续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走下去,这群追寻幸福的人一定能让幸福的歌声越来越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