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社团靠什么留住新成员
来源:新闻中心
日期:2010-04-20
作者:刘亚迪 刘晓华 刘慧 王苗 吴黛灵 董洁
编辑:xiaolong

采写/记者 刘亚迪 刘晓华 刘慧 王苗 吴黛灵 董洁

学生社团是同学们校园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道大餐,不少大一学生刚入校时被五花八门的社团深深吸引,迫不及待地加入其中,有的甚至一口气加入了多个社团。一个学期过去了,当初热情满怀的他们是否在社团找到了归属感?

记者采访发现,经过一个学期的“摸爬滚打”,不少同学对社团的热度减退,要么不再热衷参加社团活动,要么对社团事务漠不关心,有的甚至干脆退出了社团。

中文系王同学去年一入校就参加了两个社团,今年开学不久便退出了其中的一个:“一方面是觉得自己的能力和社团的需求不太相符,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社团的活动安排经常和自己的课程相冲突。”

和王同学不同的是,有的同学则是因为“太闲、没有归属感”而选择退出。陶同学告诉记者,她在社团半年基本上没事可做,只张贴过一次宣传单。“社团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大一和大二同学有很大的距离感,不像是一个团队”。

还有的同学则因为需要“开创新的事业”而退出原来的社团。陈光辉同学在体验了半年的社团生活后,和其他几名同学成立了新社团,以实践自己的一些想法。

纵观大一学生退出社团的原因,多年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公管系徐莉老师认为,不外乎主观和客观两个原因,“刚入社半年就退出的同学属于提前退出社团人员之列,从主观上来说,大一同学多按照自己的兴趣参加社团,经过半年的时间,发现社团活动超越自己的时间精力,于是选择退出;从客观方面来说则是由于社团凝聚力不够强,不能够吸引他们继续留下来。”

对于需要人才和人气的社团来说,同学们退团的主观原因或许无法更改,而加强自身吸引人的因素却可以努力去做到。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留住人,达到社团与社团成员共赢呢?

徐莉老师认为,要增强一个社团的凝聚力,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一个社团主张要足够鲜明,组织文化要能让组员产生共鸣和认同感,社团所开办的活动也要与社团理念达成一致。”

我校影响力较大的社团几乎都有明确的宗旨,比如西部之窗协会就以关注弱势群体为己任,而其组织的偏远地区支教、助学一对一等活动也正符合其理念;青年志愿者协会则以“奉献爱心,服务社会”为宗旨,其举办的手语培训、敬老服务等活动也充分体现了“爱心”。青志协社长王菲在谈到自己建设社团的经验时说:“增强社团凝聚力,先要有一个核心理念的支持,一定的社团文化氛围。”

“其次,社团的领导人在社团中起着十分关键和重要的作用,没有行政力的强制约束,怎样才能使一个社团运转?这就需要社团领导人身体力行,更多地让社员参与到活动中来,并且培养出一批跟自己‘打江山’的骨干班子,营造一种相互支持、关怀的氛围,而不是颐指气使命令别人去做事。”

对于这一点,健言社社长徐佳就深有感触:“真正的感情,是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积累的,即使平时很小的一个问候。真正留在一个社团,是因为自己做出的有着自己的回报。”

王菲也认同这一观点:“我们力图使协会为每一位成员提供家庭般的温暖,每一位师兄师姐都是大一同学的哥哥姐姐,为他们的工作生活提供帮助。我们很重视沟通,常举办社团聚会等活动。”

“最后,是活动策划,社团活动作为一个行为载体,如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更多的社员参与进来也十分重要。”

西部之窗协会后勤书屋的建立就是一个典型的大家合作的案例。成员们先在校园摆台募集书屋的图书,但是效果不大,社团就发动所有人的力量课余时间进入每个寝室募集书。在寻找书屋地点、为后勤打工人员争取电脑等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员们切实感到了团队合作的愉快和团体精神的重要性。“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一个人坚持下来可能不容易,但是大家相互搀扶,就能克服。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活动本身的成功,更有友谊,还有西协精神的坚持。”会长练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