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打造中青院社会工作专业品牌
来源:
日期:2010-05-02
作者:校报
编辑:xiaolong

专业介绍

学科基础。按照目前国内的学科分类,社会工作专业属于法学门类、社会学一级学科之下;而从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发展来看,其与社会学和心理学关系尤为密切。我校社会工作专业从1993年建立伊始,就注意吸收社会学和心理学专业人才,形成了一支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主,社会学和心理学专业人才为支撑的教师队伍,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学科基础。

历史沿革。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开设于1993年,是中国大陆地区最早设立的社会工作专业之一,同年秋季开始招收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最初,招收规模为一个班50多名学生;自1999年以来,招生规模扩大为两个班,学生人数平均为80100人。与此同时,社会工作专业专任教师也从最初的10人发展壮大到现在的16人。2006年,取得社会学专业硕士招生资格,2007年开始招收社会学和社会工作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目前,在校研究生人数67人。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社会工作专业形成了教师专业背景强、教学效果良好、实践经验丰富、学生规模大、社会影响好、办学条件先进等相对优势,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评为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具有牢固的社会工作价值观、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娴熟的方法及技巧,能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医疗卫生、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机构中,从事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专门人才。

就业服务面向。毕业生主要面向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医疗卫生、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机构就业及开展服务。

从其毕业后的去向来看,主要为考研深造和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企业从事工作。

建设理念

我校社会工作专业的特色专业建设理念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发挥社会工作专业的现有优势,建成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社会工作专业,形成中青院社会工作专业品牌,为同类型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人才培养

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牢固的社会工作价值观、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娴熟的方法及技巧,能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医疗卫生、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机构中,从事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专门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社会工作学院调整了培养方案,构建起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由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其中课堂教学包括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专业课程又包括理论课、方法课和实务课;实践教学则包括实践实习、实验教学和学年及毕业论文等。

教学改革

利用社会工作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契机,确立了教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学生就业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理念,在调整课程设置,以研究和社会服务促教学的同时,加强社会服务(社会实践)的分量,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多的平台。

通过教学改革,社会工作专业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被评为团中央和北京市精品课程,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主的中关村华清园社区服务站被评为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多名教师被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委派承担全国社工院校师资培训的授课任务。有合著的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1部,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国家重点教材 1部、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6部。

教学团队

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团队,是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以人才培养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指引,以适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要求,注重引进专业人才、改善师资条件、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人才引进方面,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坚持专业要求的高标准,非社会工作专业博士毕业且具有较强教学和研究能力的人选不进。与此同时,主动出击,与境内外院校加强联系,对合适的人选做深入细致的工作,争取他们来校工作。

经过多年的努力,社会工作专业形成了一支比较优秀的教学团队。在目前的16名专任教师中,年龄50岁以上的5人,36—49岁的7人,35岁以下的4人,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教授5人,副教授9人,讲师2人,职称结构也比较合理;博士5人,硕士10人,学士1人,学历水平比较高;所学专业为社会工作或社会学的11人,心理学的4人,汉语言文学的1人,所学专业与所从事专业吻合程度较高;毕业于美国丹佛大学的1人,香港中文大学的1人,香港理工大学的5人,国内其他院校的9人,学缘结构良好。这些专任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人、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民政部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委员3人,共青团中央全国青年中心建设专家指导组成员1人、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纲要实施项目国家级专家1人,入选北京市跨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1人,担任北京市社区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专家顾问组成员2人,担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1人、秘书长1人、常务理事及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1人、实习工作委员会和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各1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

在教师培养方面,一是建立了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团队的导师制度,由团队中资深的教授和副教授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具体做法是:青年教师跟随自己的导师听课并进行研究,导师则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和研究方面的指导,经过一两轮课程后,当导师认为青年教师能够胜任教学工作时,才允许他们讲授社会工作课程。二是建立了教师到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领域一线学习交流,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一方面,采取集中(脱产)、分散(半脱产)和灵活(不脱产)等三种方式,通过职务晋升、工作量计算、交通补贴等机制,鼓励社会工作专业专任教师到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领域一线学习交流;另一方面,聘请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领域的人员为客座教授,定期为学生举办讲座,或者讲授一门课程。三是建立了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制定了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定期参加专业培训的制度,要求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每年必须接受一定时数的专业培训。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积极推动与国内兄弟院校、港澳台院校(如香港理工大学、台湾东海大学等)、欧美等国院校(如美国丹佛大学、瑞士西北科技大学等)交流。鼓励和支持非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青年教师到境内外院校深造,攻读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或博士学位。

教学资源

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社会工作专业注重教学资源的质量和使用效果。在国内较早地建立了建筑面积达280平米、各种教学设施齐全的社会工作实验室,为开展社会工作实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之上探索和形成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课程的实验教学模式。同德国米苏尔基金会和香港理工大学图书馆合作,与北京大学、中华女子学院、民政管理干部学院联合建立了社会工作专业图书馆,为师生专业教学和学习提供了有力条件。此外,还借助与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联合建立北京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研究院的契机,与海淀区、西城区、宣武区、东城区、门头沟区等建立了人才培养的双基地,同时亦与深圳、四川、张家港等地区的有关机构合作建立了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尤其是与香港圣公会福利协会合作举办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赴港实习的北斗之旅,为学生的实习实践搭建起了更多的平台,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长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

社会工作专业历来重视实践教学,利用社会工作实验室和京内外的实习实践基地开展了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实践教学。借助实验室的各种教学设施和虚拟社会环境,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凭借京内外的实习实践基地,带领学生深入现实社会,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专业价值认同、运用所学知识与技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