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社团透视”系列报道:我与社团共成长
来源:新闻中心
日期:2009-05-08
作者:张庆华 张爽 王月
编辑:xiaolong

采写/记者 张庆华 张爽 王月

数量、种类众多的社团是同学们丰富课余生活、展示才干的舞台,也是那些为了自己社团成长壮大而努力付出的社团人成长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他们为社团哭,为社团笑,与社团同荣辱,伴社团共成长。

成长第一步——我喜欢,我选择

我校共有四十多个社团,每个学年初,招新如火如荼,虽算不上“百团大战”,但也足以让每个中青学子在心里衡量上半天。

“我自己对公益事业和环保事业比较感兴趣,就加入了协会。”绿色青春环保协会会长樊慧琴说。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马家驹、西部之窗协会会长刘金觉,这些公益类社团的会长,当初加入社团的原因,无不因为自己那份对于公益事业的热爱之心;而借助社团的平台,他们也得到了实现愿望、回报社会的机会。

或许,一个社团的初创者是真正与社团一起从无到有成长的。他们为何创立这个社团?答案不一,但都和自己的感受息息相关。

“我和李季迪(现副社长)旁听中文系于闽梅老师的《女性主义电影赏析》,我对一些女性题材影片非常震撼,女性情感与心理的脆弱一直以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心理的诉求被压抑、忽视甚至歪曲,导致很多女性生活得不健康不快乐,这算是社团构想的萌芽吧。”学校首个女生社团蕙心社的社长张旭说。

而一次在不守信用的兼职中介公司的受挫经历,使08级法律系的卢英辉更加坚定了他创办中青兼职者之家的决心。

成长第二步——懂得用心付出

60周年校庆时,处处都能看到校庆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这成为马家驹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社团活动经历。当时08届新生都还在军训,社团还没有招新,只有24名干事的青志协向校团委申请为参加校庆的校友们服务,本来他们自己事先制订了包括人员调配等在内的详细计划,但是就在校庆正式开始前两天他们接到了和自己的计划相差很大的正式计划书,他顿时全乱了,一项项的工作还要重新布置。“那时候真的是又急又累,”马家驹说,“人员又少,但是大家在一起齐心协力感觉很充实,也很快乐,一个团队看它团不团结就是要在困难的时候看它是否能风雨同舟。那一段时间感觉我们社团的24个人就像是一家人,很亲切。我们对待工作都异常认真,因为我们不仅代表青志协,而且代表的是中青院,这个责任十分重大。最后任务完成得也比较出色。”

刘金觉在自己带队支教之后,才明白了原来师兄们身上所担负的“责任”二字的真正含义。而后勤书屋的创立,日渐丰富的“关注后勤”活动,是刘金觉和西协的自豪。坐在后勤书屋的书桌前,回想号召大家捐书、收集书籍、寻找图书室,再用三轮车一车车把书运到书屋,对几千册书一本一本的编号……刘金觉说,很有成就感,而这一切原来都没有想到过。

红楼梦协会的会长江婷,则感受到自己的“忍让”功夫越来越强。作为小社团,很多社员、干事不把它当成一回事,江婷就以身作则,自己多做一些,她放弃了在学生会等部门的职务。目前,“红楼灯谜”、“红楼话剧”等等也成为中青人耳熟能详的活动,使得红协的名气也大大提升。

每一次辗转地点的讨论,每一次为了社团的事情忙到深夜,每一次为了一个讲座一次活动站在寒风中、烈日下发传单……他们尝试着改变了自己,变得能够承受压力、能够坚持不懈,在自己深爱的社团面前,他们用事实证明,自己可以用心去做。

成长第三步——收获能力,收获友谊

在采访这些社团负责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个规律——他们说话都很“溜儿”,而且清晰,有条理。当被问到“是否原来也这样”,他们说,起码比以前有进步。而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我们发现了他们身上所具有的责任、细心、友善和韧性……

团友会的办公室主任朱海波,高中时候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没当过班干部,根本不相信自己可以胜任社团的工作。而正是一年多在团友会的锻炼,使他说话变得流畅,也敢于跟不同的人打交道了,还当选为班长。“精英社团打造精英,这是我们社团的口号。”朱海波说,“可能大家更倾向于认为团友会是一个理论类社团,但它实际上更偏重于实践方面。”协会平时对于领导力的研究和实践,不仅是在理论上对头脑的充实,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工作方法运用到实践中,以及对自己领导力的培养上。

樊慧琴把一位师兄的话当做自己工作时的座右铭,那就是“我们是一群淡泊名利的人,做着一些任重道远的事。”社团内部成员在一起,为了某个活动、共同的目标一起奔波忙碌,不同系别不同年级的大家也逐渐地成为了好朋友,享受着彼此间近乎兄弟姐妹的情谊,正如足球协会会长王曦所说“没有什么上级和部下,大家都是兄弟姐妹的关系。”

张旭告诉记者:“我们社团比较特殊,平时通知事情、群发短信的时候,都是以‘姐妹们’开头,这是一种纯粹女生间的交往方式,我们希望蕙心社的组织氛围是温馨亲切的,充满竞争性和职业感的词语我们尽可能避免,首先是团队建设,其次才能够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