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社团透视”系列报道:就业类社团红火 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来源:新闻中心
日期:2009-05-07
作者:陈雯 张鹏飞
编辑:xiaolong

采写/记者 陈雯 张鹏飞

“就业社团年年有,今年活动特别多”。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就业类社团的活动在本届社团文化节中异军突起,无论是从活动数量上还是从受欢迎程度上都较往年大大提高。由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参与举办的首届“汇谋之星”模拟面试大赛则填补了我校缺少实战型就业类活动的空白。

我校的就业类社团到底有多少?其红火发展是大形势所造就还是大学生的需求催生?其专业化道路还有多长?记者对我校就业类社团以及相关类型活动进行了深入探访。

就业类社团新军突起

我校就业类社团大致分为就业、创业、实习、兼职四类。数量不多,但成立时间非常集中,大多是2008底成立的新社团,但年轻的它们并不甘寂寞,尽管存在着经验不足等劣势,可还是积极探索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

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会长于可查告诉记者,随着经济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加大和社团积攒的一些经验,社团活动正在走向正轨。比如今年和健言社合作举办面试大赛,自己就业方面的特色资源结合健言社在举办活动上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中青兼职者之家则更“赚足了眼球“。创始人08级法律系的卢英辉在自己一次兼职受骗后毅然决定创办社团,旨在为中青学子提供可靠的兼职信息及兼职技能培训。作为一个新兴社团在小小的中青院“百团大战”的局面下拥有40多名干事,近百名会员,可谓成绩不俗。他们的成功正是瞄准了大学生兼职这一刚性需求,并以提供服务赢得了信任。

新生力量直面不足

模拟面试大赛后,评委之一、新合众公司的高级人力资源经理龚燕秋女士认为活动的专业性还有待提高,比如一些面试问题的设置可以更接近现实,模拟的岗位情景可以更具体等。

作为职业培训师的刘秋君评委在多所大学做过就业培训,根据经验她建议就业类社团在办讲座或座谈时最好限定人数,20——40人为宜,人多会有距离感,就无法真正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不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在比赛中获二等奖的06级中文系纪旭同学在接受采访时说:“其实很多技巧的东西都很容易学,如果说真的需要的话,倒是希望可一办一些职业规划之类的活动,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对职业选定有一个整体把握。同时也希望能有提供有效信息的活动。”

面对大家的反馈,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等就业类社团自己也意识到存在的不足。于可查告诉记者,他们的很多方案现在就只停留在想法阶段,实际执行力差成为硬伤。同时,由于资金和外界资源上的匮乏导致很多想法和活动迟迟无法展开,在对外联系和组织活动上缺乏经验。目前他们希望可以与一些有经验的社团合作,学习借鉴,搭建立足于我校政治特色的新实践平台。

就业类社团如何专业化

就业类社团的出现意味着社团存在不再单一以兴趣为出发点,而涉及到了具体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就业类社团对职业教育的辅助作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这需要社团积极探索更为专业化、更为多样化的活动,而这条路对于大学生来说,似乎有些艰难。

KAB俱乐部为例,其成立的初衷是希望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实践平台,增进企业和学生的交流,但虽然社团做了很多努力,也开展了诸如中青大卖场、新街社等创业实践类活动,但影响还不是很大。在社长李萌看来,年轻的KAB俱乐部在运作资金和外部资源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个致命伤——缺乏主动性,放不开手脚,过于依赖组织导致俱乐部无法走出校园,无法与企业建立起联系,更别说举办创业大赛、企业参观、企业家座谈之类的了。

俱乐部指导老师刘帆认为KAB俱乐部活动开展得不够理想一是因为缺乏主动性;二是人员结构不合理,应该是扁平型的一个组织,即几个主要领导者负责项目备案,而真正的实践者则是那些干事,这样才能锻炼更多的人;三是招新出现问题,没有做到“普及性”。

就业类社团如何才能走向专业?副校长李家华教授认为,就业类社团对学生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个人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但同时社团自身也必须加强活动内容与目的的设计拓展,突出专业性社团专业性活动的特色。他给出了几点具体的建议:

社团应该邀请一些专家或指导老师在活动设计上给与帮助,既可以是校内老师,也应积极争取一些企业公司、机关等各领域的职场人员。

社团自身也要在开发项目时做得更为专业,切实了解学生和市场的需求。除了做一些常规涉及表达、沟通能力的活动,还应有帮助学生增强时间管理、会议管理、项目策划等专业职场必备能力的活动。更要立足我校学生的特点,找出同学们最缺乏的方面进行有意识、有体系的研究,找出解决方法,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

此外,针对于大多数就业类社团提出的与企业建立联系难的问题,李家华教授建议社团在寻找合作单位时,不要紧紧盯住规模大的知名企业。大不一定就好,关键是要适合,例如某些民营企业、与教育领域相关的市场主体就很愿意与学生社团合作,效果也比较好。

他认为,构建市场与学生的桥梁,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应该是就业类社团的不懈追求的方向。